找到相关内容4720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龙门石窟古阳洞开凿的年代(上)

    以朝鲜三国为模式的飞鸟样式影响,现在的金堂,是白村江战败后,通过统一后的新罗传来的受初唐影响的白风样式,这一法隆寺再建说在当时还颇具另类①,而最早支持我的是水野清一先生。他还在自己的著作《法隆寺》里,...

    上原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092580768.html
  • 民国年间(1912--1949年)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的人对藏传佛教的认识逐渐加深。汉地工匠接受了藏传佛教量度和仪轨的遗像模式,掌握了藏式佛像特征和制作要领,在明朝留下了不少珍贵造像。   清朝时,格鲁派在西藏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清政府采取“兴黄教之所以...

    索南才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5.html
  •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蒙藏委员会与教育部批准于循化古雷寺成立青海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大师担任所长。1942年2月11日,学校正式开课。讲习所延请汉藏文老师,同设国文、藏文的双语教学模式,采取青海寺院教育和汉藏文化教育共同发展的僧...

    王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0980926.html
  • 儒释道与中国茶文化

    。   我们说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是丝毫不过分的。因为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

    赖功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92081413.html
  •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

    教理,以作为和他宗之区别,且以此来批评山外背离本宗,然山家的基本思想仍不离湛然的理具思想模式,以理具性具为基础,发展成所谓的性恶说。   然而,吾人若从湛然理具思想的理路来看,吾人会发现山外的理具唯心...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335181707.html
  • 佛教生态伦理核心及其现代诠释

    内容,而且还必须考察它们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13]   事实上,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批判,是源自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而中国能否一定...

    唐忠毛

    环保|生态|科学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23040182598.html
  •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的现况与省思

    弟子留下來弘扬佛法,译了不少中論派的经論。[注7]寧玛派缺乏中心寺院与传承宗师,未形成强大稳定的寺院集团,一直是采用分散扩充的发展模式,组织散漫传承众多。此派教义庞杂,以“大圆满法”为其特殊教法,肯定...现代社会,可以采用新的宗教运动形态來满足现代人心靈上精神需求,可是当不自觉地运用当代文明的组织模式,进行系统性的行销与传播,获得全球化的发展空间,却同时无法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引发的生存危机,导致藏传佛教在...

    郑志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6144282808.html
  • 唯识学入门 -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1)

    如何去除?就是那个平等的现象要能够现前。所以我们说从“不”而“空”、“非”,就是在帮助我们“离”、“泯”才能够“灭”,也才能“寂静涅槃”。它是同性质,同一方向的。如果没有这些否定的思考模式,我们不可能...

    宽谦法师

    |唯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06102182911.html
  • 宋辽金夏宗教史之宋、辽、金、夏宗教概述

    走了一条 窃其精髓以自壮 的道路,用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和佛教的思辨哲学体系,弥补了传统儒家形而上学部分的不足。陈抟的《无极图》被周敦颐改造成了《太极图》,成为理学家公认的宇宙生成模式;华严宗 理事无碍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50982974.html
  • 佛学与儒学

    而静,天之性也”的模式来处理,即性本为静。而“复性”便是由动而惑的恶的人情复归到静而觉的善的本性,即“本觉”又成为了“本静”的的手段和保障。   他又说:“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

    向世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2481983171.html